赞,东山巨变!
发布时间:2021/1/12 15:09:44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217
赞,东山巨变!
——读《小康大美》书有感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小学五(5)班 祁瑞杨
指导老师:吴云平 联系电话:13952029286
最近,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认真阅读了《小康大美——小康路上好故事》这本书,书上的内容使我深受教育。全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共收集了30个人们在小康路上奋斗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内容都很生动感人,描写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进,砥砺前行,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历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条战线上的人们艰苦奋斗的历程,对我们的教育非常深刻,让我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联想起,我家长辈讲起的我的家乡——江宁东山的变化,我感慨万千。
听我的太祖母说:“现在的东山,解放前名叫土山,虽然是县城所在地,但是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镇,镇上虽然有“大马路”、“二马路”两条路,但长度只有420米.西起现在的区政府,东至万达广场.在这一段路两边,有破旧草房或瓦房。镇上仅有一家碾米厂,5个小作坊,4家杂货店和小饭馆,行人稀少,市场萧条。小镇四周便是荒凉的郊外。有很多小山坡、水塘、农田和菜地,有的地方长满了野草和杂树,贫穷的乡村包围着这座小镇。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穷困生活.整个土山真是—穷二白呀!”
“解放后,在党领导下,人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把土山改名为东山,掀起了建设新东山的热潮。兴办工厂,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市政建设也发展起来,街区向小镇四面扩展,交通、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发展,建成了6条新干道,原来的破草房.瓦房逐渐消失了,建起了多层楼房。”
听奶奶说:“新街道建成后,道路宽阔,两旁绿树成行。办起了学校、商店、医院、影院等,人们生活有了大大提高.在上世纪70年代,东山面积发展到14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江宁县城。”
“1979年,改革春风吹遍东山大地,人们在党领导下,吹响了“东山再起”的号角.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新大道建成一条又一条,四通八达.大道两旁建成的大厦高耸入云。大型超市、物流中心、购物娱乐中心相继建成。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又建成了新的学校、医院和文化娱乐场所。”
听爷爷说:“原来小镇周围的乡村,被改造成城市公寓,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家家户户住进高楼,家用电器和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人们过上了富裕生活。许多人都是开着私家车去上班,有时在节假日还乘私家车到外地去游览。人们的生活如芝蔴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美好。”
“老土山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彻底改造。变成了绿地、公园和景观带。先后建成了“竹山晨曦”、“外港垂钓”、“秦淮景观”、“东山秋月”和杨家圩公园等景区,是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场所。早晨,许多人们在长满花树的景区内跑步、做操、打太极拳,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还有的老人们拎着鸟笼,在景点进行放鸟活动。使景区鸟语花香,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晚上,休闲的人们在景区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迈着舞步,跳起快乐的广场舞,使景区—片欢声笑语。”
“现在的东山,已变为东山街道,从2006年起面积达96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人,是解放前的500倍,面积是改革开放前近7倍。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过上了美好的小康生活。”
我爷爷说:东山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可以说这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我把现在的生活条件与以前对比,真正理解了新中国在70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含义。感受到这些巨大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爷爷告诉我,这些巨大变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才取得的辉煌成就。所以这一切,我们要感谢党的恩情。我认为爷爷的话说的很对,对我的教育是很深刻的。我想我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为新中国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为家乡美好的小康生活而点赞。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宁而贡献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