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5 14:54:01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397
《小康之路》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八(1)班 张倩
指导老师:张蕾蕾
家给人足,斯民小康。
《诗经》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之路》这本书完美地阐述了中国党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步迈入小康社会的艰辛历程。
回望历史长河,多少辛楚,多少沧桑,如一位年迈的老人蹒跚步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无数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雄鸡崛起,踏上小康之路,复兴之路,呈现昌盛之象!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吴仁宝,是他开创了“天下第一村”的辉煌传奇;也是他带领华西村走出了江阴,走出了无锡,走出了江苏,走出了中国继而迈向世界。五十多年过去了,华西村民热爱他,社会各界认同他,历届国家领导人熟悉他,国际友人认识他。吴仁宝有一系列头衔,但在任何头衔前面都会保留两个字——农民。吴仁宝一心为民谋福利,不求回报严律己,他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把“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吴仁宝是孤独的、清醒的,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这也是吴仁宝能够带领华西村致富的原因。
曾经我的家乡很是贫穷,放眼全是农田,随处可见瘦弱的村民辛勤耕耘。村中的小路高低不平,每遇雨水的“洗礼”更会稀烂,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一脚踏下,先不说鞋子会弄得很脏,光是慢慢下陷的感觉就令人浑身发麻。村外的石子小路,一刮风,也尘土四起。零星的几盏路灯,微微弱弱的光,令过往的人也看不清路。而今,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村干部领着我们走出贫穷。一条条水泥路在村里建起,这不单单是一条路,更是迈向小康社会的第一步,道旁商店相继开起,新楼不断出现,灯火通明,黑夜如同白昼。“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裕!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小康生活渐渐地落实到每家每户。
春风十里,轻抚大地,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以来,垫湖人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引导农民创业就业,不断书写“春到上塘”的新篇章。垫湖村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40年前,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包产到户,首发江苏农村“大包干”先河;40年后,垫湖人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拓新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江苏,顺应大势、敢为人先、砥砺奋斗、走在前列,每一次潮头高涌,都蓄积起革命的澎湃动能;每一次惊涛拍浪,都书写出发展的气象万千。而作为江苏改革的典型代表——垫湖村,在四十年间,经历了土地流转从“分”到“合”,探索着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幅全面小康的光明图景正在这座“改革之村”展开,这座“改革之村”也将继续脚踏实地,改革永远在路上!
小康之路愈渐明亮,为了使农村全面脱贫,国家竭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家,把村里有弊于生命安全的不合格房屋拆掉,进行大翻新,现代化的房子令村民们欣慰,合不拢嘴,小康之路再次体现!
不忘历史,继续前行。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一条小康之路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地描绘了起来,在中国大地上架起了宏伟蓝图。先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农民们告别了忍受饥饿的日子,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于是,有一条更高要求的小康之路就慢慢的在农民的心里萌芽了。之后又随着党十八大、十九大召开,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惠民的新政策。小康之路这个大战略已经形成!人民手牵手努力建设,决胜小康社会,铺设小康之路,小康已经不再是设想而是现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牢记初心和使命,必须一心为民。《小康之路》中的赵亚夫从少年时期就有一个志向,就是让农民通过种田就能致富。1958年,赵亚夫考上了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他非常质朴地树立了“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理想。“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多年来,这句誓言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努力方向。皮肤黝黑,弓背弯腰,戴着厚厚的眼镜,背个装着放大镜、皮尺、笔记本和许多药瓶的书包,默默走在田野里,不时俯身查看作物……一年中有200多天,赵亚夫都这样度过,即便疾病缠身也风雨无阻。赵亚夫一心为民、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敢于超越,开拓进取。他从引进20颗草莓苗起步,圆了百万农民的致富梦、小康梦、幸福梦。
“祖国的花朵”以满腔热血,拥抱新生活,用进取书写成长,用辉煌记录青春,让知识的力量、勤奋的双手开拓创新,同创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