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党史教育>> 阅读
心爱家乡心怀国,情系家国情满天

发布时间:2022/6/13 10:15:49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2134

心爱家乡心怀国,情系家国情满天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一词谈谈我的见解。爱国是公民必须要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精华部分,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么怎样才算是爱国呢?我觉得:爱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具体的时代,爱国就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我们国家倡导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今天,我认为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是爱国的一种体现。

诚然,爱自己的家乡,不是狭隘的、片面的、孤立的。爱家乡与爱祖国不仅并行不悖,而且爱家乡所激发的纯真情感,必然成为爱国、报国的巨大动力。而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爱我们的家乡,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

人们常说,无论你离家有多久,无论你地位有多高,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最难割舍的是家乡情怀,最难忘的是家乡的山水,最想吃到的是家乡的饭菜,最想听到的是乡音乡韵,最想做到的是长大之后能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后备力量。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禄口的两位名人是怎么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祖国、献给家乡、献给家乡人民的故事

(一)把老人尊至善,不让须眉行大孝

我给大家介绍的禄口第一位名人叫王红兰,她是禄口原敬老院院长,曾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她的感人事迹广为流传。敬老院的工作就是要让毎位老人过好晚年,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少一些痛苦少一些遗憾,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感动。王红兰她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了全体工作人员,她说:“我们每个人要像善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善待每位老人。”

“张妈妈,昨晚睡得怎么样啊?头还晕吗?”每天一早,王红兰都要挨个到老人们房间转转,唠唠嗑,开开玩笑。所到之处,老人们沉寂了一夜的房间顿时热闹起来,有了蓬勃的生机。

早上“巡房”的“习惯”,王红兰一坚持就是整整29年。其实,按照区里女干部退休年龄的规定,早在2005她就该退休了。当时的禄口街道工委书记告诉记者:“王院长退休之际,硬是被敬老院近百名老人拦住不让她走,街道没办法,只得向上级报告,经特批,她‘被迫’继续在院长岗位上发挥余热。”老人们舍不得王红兰,源于她对大家“不是女儿,胜似女儿”的倾情照料。在29年漫长的日子中,王红兰先后送“走”了221位老人,又不断迎进新的老人。她终日与老人相伴,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在王红兰看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是她的本分,而在老人们眼里,她就是大家共同的“女儿”,好几个老人临终前还念叨着她的名字。院里有一名老人叫王礼荣,患肝硬化后,王红兰顶风冒雪,带着她先后8次到东山、南京、句容等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在长达4个多月的护理期间,老人挂水,她在身边一守就是两个小时;老人不肯吃药,她耐心地又是哄又是劝。临終前,老人拉住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眼含热泪说:“你对我的情,只能来世再报了……”

随着敬老院不断扩容,老人也慢慢多了起来。2015年收住的近200多名老人中就有58人患聋哑瘸等各种残疾症,10人有痴呆等精神性障碍,这让本来就不敢疏忽的照料工作,更得倾注大量的心血。王红兰总是小心翼翼地关注着每位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一天,81岁的臧顺清老人坐在院里晒太阳,突然身体一歪,从凳子上滑倒在地。王红兰敏感地意识到:中风。当即抱着老人就往禄口医院跑。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再晚送10分钟病人就没救了。事后,臧顺清逢人便说:“王红兰,好人哪,我这条老命是她从阎王爷那里拽回来的。”79岁的孤寡老人董吉成查出口腔癌,住进鼓楼医院。动手术那天,王红兰冒着大雨从禄口赶到鼓楼医院送老人进手术室。手术后,她天天往医院跑,送水果、营养品,送家里煲的汤。与董老同病房的是位马鞍山的老人,羡慕地对他说:“如今像你女儿这么孝顺的人,太少了。”一句话说得董吉成老人哈哈大笑,幸福的眼泪在眼眶里直转悠。

如今,王红兰也已年近七旬,慢慢也成了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只要老人们需要,我就再坚持坚持。”她还说,“要对得起老人们期待和信任的眼神。”王红兰把她大半生的青春年华全献给了敬老院,她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每位入住老人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照料,想老人所想,乐老人所乐。每逢节日,她都请镇上的文艺队来给老人演出,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她成了全体住院老人的知心朋友和精神寄托。

在王红兰的管理下,禄口敬老院工作成绩卓著,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在建设禄口航空新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禄口敬老院自1996年以来连续受区政府表彰,2001年起连续被评为“南京市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敬老院”。王红兰本人被评为“南京市十大孝星”、“ 优秀共产党员”,“第5届南京市好市民”,“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二)愿为百姓谋福祉,不输老牛传大爱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禄口第二位名人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爱家乡的。他就是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越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彭福村原党支部书记沈庆喜。

20世纪60年代,他就走上村支部的领导岗位,四十多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幸福,为集体不惜放弃给自己的巨额奖金,他天生姓“牛”,敢于挑战困难,坚韧不拔,终于使彭福村带头实现两个“率先”,跻身全面达小康先进行列,年逾七十,仍坚守岗位,为人民不懈操劳。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好支书,彭福村的“不老松”。

改革开放让苏南农村的日子越过越甜,对照差距,沈庆喜开始想“点子”。办麻袋厂、养殖场、种花卉苗木,一桩一件,沈庆喜都是想好了,马上就干。为解决缺资金、少技术的难题,他一个人跑遍了大江南北。村服装厂创办不久,为了能接到南京一家大厂的加工业务,他先后跑了 28 次;办养殖场需要技术指导,他成了南京知名高校的常客,一辈子没读过书的他和好几位大学教授成了熟人。

“搞工业肯定会砸了彭福粮食高产村的招牌。”对沈庆喜办企业的举动,有人说他是“胡闹”,还有人给他施加压力,但村民们理解他:“老沈不是为了自己干,是为了我们大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庆喜盯上了南京城里的建筑工程,“彭福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干建筑工程是摆在眼前的好机会。”沈庆喜心里想着,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搞企业、干建筑工程十多年,沈庆喜去南京办事不下上千趟,却没在城里看过一次电影,逛过一次公园。因为过度疲劳,他摔断过鼻梁、跌断过腿,还留下了关节炎、胃炎、脑震荡等一身伤病。由沈庆喜一手带出来的建筑队伍改制成企业,他放弃了当老板的机会,城里的建筑公司出高价要沈庆喜“跳槽”,他也没有答应。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彭福老百姓多办点事,如果光想着自己赚钱,全村的百姓谁来管?”朴实的村民同样忘不了这位带大伙儿致富的领路人,每次支部换届,沈庆喜总是满票当选。在彭福,村民们见到沈庆喜都叫他“老沈”,而不是“沈书记”。

搞好村容整洁、环境美化、加强服务功能是彭福村的重要任务。于是,沈庆喜首先组建了三个队伍:一是物业管理队伍,二是绿化、美化队伍,三是自然村内部道路与环境卫生整治队伍。

其次是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彭福村建设了占地1.04万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室内外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坚持老年学校每月10日和25日准时开课,并组织老年学校、妇代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第三是做好育人的工作,关心下一代。彭福村建立了占地2000 平方米的幼儿园一座,使幼儿从小就在优雅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第四是根据老有所医和方便周边村民看病的需要,新建占地面积 5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00 平方米的村医院一座,内设医疗和疗养为一体的医疗机构。

第五是为搞好道路亮化工程,在村主干道安装了 86 盏路灯,为村民夜行提供方便。

靠着一股苦干的劲头,沈庆喜带着大伙儿,这些年给村里留下了1477亩旱涝保收的平整田地,保证全村吃水的自来水厂,与城里媲美的农民住宅小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院,还有数亿元的村级资产。

48载寒暑,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领着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心愿,在沈庆喜的心里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在他带领下,彭福人富裕起来了。1985年人均收人只有605,2007年已达1.10万元,提高18倍。村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村内生活用气户达到100%,电视、广播、电话安装率均已达到 100%2010年彭福村就已全面达小康。

彭福村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在村内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坚持一年一度的各项争先创优评选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同时也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达到村风正、民心稳的综合目标和效果。沈庆喜拿出镇里批给他的奖金创办企业,发展经济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花在自己认定的事业上,以致留下满身疾病,但他没有半点后悔。他说:“我既然选择了为民谋福这条路,哪怕就是搭上身家性命,也值啊!”他的人生格言:“别人有战友、校友,我只有牛友。”牛,老实厚道,只知道帮人做事,要求却不高,了不起。

现在的彭福村,村风正、民心顺、社会稳,敬老爱幼蔚然成风,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彭福人在沈庆喜的带领下,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奋斗拼搏,唱响了当代农民走向富裕的幸福之歌。


(三)愿学家乡双子星,不尽赤心成大道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两个故事,王红兰和沈庆喜两个人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正因为爱党、爱国、爱家乡,才在家乡的大地上为党、为国、为家乡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同学们,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除了她固有的可爱以外,家乡已经被注入了我们的情感内涵,这种情愫已经融入我们的骨髓之中。古代思想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他说的业就是事业,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红兰和全国劳动模范沈庆喜就是以事业为重,踏踏实实地依靠勤劳,建设好家乡;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推动家乡飞速发展,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自觉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已的人格品质,争做文明、守纪、奋发、向上的禄口新一代。通过王红兰和沈庆喜两位典型的人和事,充分说明:爱家乡就是爱祖国,让我们从小事做起,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长大之后用实际行动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