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家长学校>> 阅读
学做新时代好父母

发布时间:2023/4/13 10:51:47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250

学做新时代好父母

                       江宁初级中学 关工委 

主讲人:蒋根亮

有许多家长向反映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可就是不知道怎么教育,有时教育后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教育孩子不是懂不懂、不是会不会;而是我们应该把感情真的投入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把工作以外的时间用在孩子身上、如果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合理的措施教育管理你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好,就会进步。下面分享几则案例及反思。

一、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镜头1:有一天,女儿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

反思: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直到长大成人,直到父亲临终才体会到父亲一直是爱自己的。不过,许多家长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自己好”。事情结果纵然如此,可是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练习: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看电视的行为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A、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看隔壁的xxx;你有哪一样及得上他不争气的孩子,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了,你去扫大街吧!(这样说,实际上只是发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因而他会更不思进取。)

B、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样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它的可行性。)

C、我们为你的视力担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们将协助你控制。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要对你负责。(把关心和协助明确告诉孩子。)

二、理解尊重孩子

镜头2: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

反思: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

.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三、学会倾听

镜头3: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反思: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我在咱们学校业余为学生做帮扶,帮扶首先要做的就是贡献自己的耳朵。“听”是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因为大部分有了需要帮扶的人,他所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苦恼、烦闷说出来,有时你只需认真地去倾听,并表现出你的关注,再略加指点,来访者就会心满意足,感到心情舒畅起来。我们常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的“话”是要来访者说的,而不是帮扶者说的。少说多听是我们所坚守的原则。其实,“听”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生活中我们拉家常、闲聊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大家想一想,几个人在一块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个人说个人的观点,个人发个人的牢骚,谁也不去注意倾听别人说什么,结果谁也帮助不了谁,说了白说。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人都在重复地说着自己的故事。这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浪费。又好比吵架、好比争论,往往也是如此。

有人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叫做“善于倾听亦风光”。文章说,能言善辩固然是一种能耐,但善于倾听也是一种涵养。卡耐基的被人喜爱的六个秘诀之一就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有人说“不被任何赞美之辞所迷惑的人,也一定会被专心听他讲话的人所迷惑。”善于倾听、欣赏别人说话的才能,比其它任何才能更难具备,因为人们往往只考虑自己所说的,而把别人所说的当耳旁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矛盾、婆媳之间的不和,根源往往就是缺少“倾听”的一方,每个人都想说,每个人都不注意去听,矛盾就来了。当家长的,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家长们,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去做;我们的目的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