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共生 共长共进
发布时间:2023/10/17 15:12:12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220
共育共生 共长共进
——上元小学二(4)班 王潇苒家长
上元小学关工委
谈到“家校共育”这个话题,我想先来说说“共”这个字。“共”字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解释是“共,同也。”古文字是两只手共同托举祭祀的器皿,以示敬意。现在,我们也常用“共同”“共同体”这些词。家校共育,“育”是根本,但“共”是基础,它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一致性,那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由此,在我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寻找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很幸运,我在上元小学这样一所有底蕴、有温度、有活力的学校很快就找到了。
一、共尊重,悦纳孩子
上元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儿童至上,生态多元”,而我也认为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儿童看作平等的、有独立个性的人。尊重他们,很多教育方法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个子不高、胆子很小,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应该也是默默无闻。谁承想,他却在班主任皇甫老师的鼓励下先后参加了学校的艺术节绘画比赛和体育节掷沙包比赛。皇甫老师说孩子虽然胆怯,但画画好,做事又认真,这两项比赛很适合他。我很感激老师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在比赛中获得了成就感,也让他逐渐变得勇敢。
其实,孩子的性格,作为母亲我早就知道。男孩子能静得下心来认真做事,我也很欣慰。尽管他胆怯、不善于表达。而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的个性,让他的优势得到发展,从而帮他树立自信。所以当别的孩子都在学习钢琴、英语、篮球的时候,我听从他的选择给他学了国画,养气修心。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皇甫老师说的“适合”,虽然是简单的两个字,但我知道她背后付出了很多。老师能与家长一起去尊重孩子、悦纳孩子,这孩子是何其有幸。
二、共阅读,种下读书的种子
我常关注上元小学的公众号,里面有个栏目是青年教师读书分享。我的孩子也常回来说,今天午休我又读了什么什么书,我知道他们每天中午都有午读。一所重视老师、孩子读书的学校不会是一所差学校。
在我的家庭教育观念里,阅读的种子不仅是在学校播种的,更需要在家庭里播种。闲暇的时候,我会读书给孩子听,有时也会让他读书给我听。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扮演书中的角色。记得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们一起表演《母鸡萝丝去散步》,没有台词、没有道具,他却把书中狐狸的滑稽、狼狈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想来,氤氲书香的晚间惬意时光,采撷散发着露珠光彩的“小果实”,散步书海,“读书”已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春风化雨般的力量。
《朗读手册》里面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就这样,在学校的读书氛围熏陶下,在家庭环境的共建下,读书由“偶然”迈向“必然”,由“必然”走向“自由”,它已然成为了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契合他生命节奏的应然状态。
三、共生活,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埋头苦读,一个家庭整日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做各种练习,那这孩子得多惨呀。我从来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也很庆幸学校从来不逼孩子死读书。相反,上元小学常常借节日契机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倒是很合我的心意。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我从没想过“上元节”为何得名,直到孩子上小学的第一个上元节,学校举办活动,孩子回来告诉我,我才知道。想想也是,上元小学取“上元”二字,在上元节这天举办活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这心思是何等巧妙。孩子倏地就对传统节日来了兴趣,又是拉着我做花灯,又是求着我猜灯谜,那精神头一点都不嫌累。
平日里,我也总喜欢逗着他“玩”。一次,他把乐高小人放在装满水的盆里,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家里有潜水员,我随他一看,这哪是潜水,分明是溺水。我就在纸上画了一个“没”字让他猜,他不认识是什么字。我说:“这个字,就是乐高小人现在的样子。你看这手在水里的漩涡里捞小人,怎么都捞不上来,小人就淹没啦!”我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他很快认识了“没”字。我还趁机对他进行了防溺水安全教育,也教了一些潜水的知识,他听得连连点头。
何谓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意义如此,方法便不应拘泥于一处。我想,猜灯谜也好,学认“没”字也好,在生活中学学玩玩总比在书桌前抄十遍百遍强。
孩子在上元小学上学的日子里,我很轻松,也很幸福,这份轻松幸福来源于我们理念契合,来源于我们共情、共识。家校共育,教育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