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关工园地>> 阅读
水沟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11/23 10:54:23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110

水沟的变迁

清水亭学校退休教师 曹量金

我所生活与任教的殷巷地区一直是鱼米之乡、闻名江宁。可在解放前,以东边马墩圩为主的圩区与西边麒麟山为主的丘陵山区组成的殷巷地区却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侵害。雨多圩区寿淹,雨少山区受旱。解放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党政府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开挖了两条纵沟四条横沟,沟沟想通,组成河网,大大提升了这个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生活在旱涝保收的日子里。由于河网直通外秦淮河,水质良好,适合鱼类的繁衍生长,因而吃鱼成了农民唾手可得的事情。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拆迁开发进程的加快,原来村庄全部拆除,原来的农田也被建成高大的住宅楼和成片的产房。人口也有原先的不足二万,猛增到近二十万。激增的人口,带来了地区的繁荣,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特别是对原先河沟的污染。河水恶臭,寸草不生,鱼儿也不见了踪影,再想吃到河沟里自然生长的鱼儿,已经痴心妄想了。就在人们几经绝望的时候,党的十八大的新风带来治污的新动作。江宁区政府不惜花费人力物力,下决心彻底整治区域内的黑臭水体。首先落实领导责任,建立河长负责制,进而采取雨污分流的断然措施,铺设了880米的污水管道,建造了11截污井和22个检查井,还建立了一台一体化提升泵,彻底解决雨污混流的状况,河沟里的水渐渐清澈起来。同时还在两岸栽种了多种花草树木,铺设了人行道,架设了栈桥,有的地段还安装了路灯。一度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沟两岸,变成了人们争相行走,健身娱乐的场所。为了实现长效管理,岸边有人保洁人员清扫垃圾,水面也有保洁人员打捞漂浮物。

水沟由断变通,水体由清变黑、再有黑变清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由穷到富的展示,也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体现。正如习主席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