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夕阳风采>> 阅读
从一所学校的变化,看时代的发展 -----汤山小学一位退休老教师的心声

发布时间:2018/4/23 16:07:02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320

许锡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低、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想从汤山小学近四十年不断发生的变化,看祖国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 

1980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进入第二年。这年8月,我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分配到汤山小学,迈上三尺讲台、从事农村教育工作整整38年。38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汤山小学的变化,感受了祖国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

陈旧简陋的教室,尘土飞扬的操场,寥寥无几的设备----这是汤山小学给我的第一印象。

“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当时真的是这样。学校依山而建,一二年级在山下,三四年级在山腰,五六年级在山上。按理说,环境是不错,但校舍实在是太差了。晴天还好,雨天时,很多教室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没有一间教室的窗户不透风,没钱安装玻璃就用塑料薄膜代替,冬天坐在教室里像坐在冰窟窿一样。

学校的操场其实就是一块土平地,雨天一踩一个深深的脚印;晴天大风一吹尘土飞扬,时常让人睁不开眼。一个(注意:不是一副)破烂的篮球架,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好像随时都能散架。

至于教学设备,更是寥寥无几。无非就是一个毛算盘,几个三角尺、一个教学用圆规外加几个永远打不足气的篮球等。办公条件就更差了,山上山下各有一个办公室,二三十个教师在一起办公,夏天仅有一个吱吱作响的吊扇,冬天真是“屋里屋外一样冷”。有的老师干脆把办公桌搬到教室里,学生上课时,只要他(她)没课就在教室办公。学生用的课桌凳基本没有一套是好的,人坐上去吱吱格格的声音不绝于耳。
学校无围墙,无大门、无保安,随时随地、什么人(包括家畜)都可以进学校。整个学校就有一部把手都掉了的手摇电话、一台老掉牙的扩音机、一个歪歪扭扭的大喇叭。真是应了那句话: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

1994年汤山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山上大部分教室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开裂,成了危房,学生不能在里面上课了。在新学校异地重建期间,四五六年级分散到张肖庄分校、原化工厂废弃的厂房、原汤山招待所等地上课。可以说,那两年的时间,汤山小学真正是四分五裂。

当时的江宁县文教局和汤山镇政府出资600万元,异地新建了4500平方米两栋教学楼。1996年5月1日,学校全体老师放弃休息,人人动手,在八三医院借用了两台小货车,仅用一天时间,愣是把学校所用课桌凳等教学设备全部搬到新校舍。我清楚地记得,当孩子们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时,很多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高兴地在花石子铺成的走廊里打滚、嬉笑,场面非常感人。

然而,新学校也仅仅是两栋楼房而已,同样无围墙、无大门、无保安、无食堂、无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乡镇学校也迎来了发展机遇。96年后,学校陆续将学生的课桌凳全部更换为崭新的,为每个班级安装了电视机和投影仪,建立了校园电视台,逐步为每个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了电脑室,学校还有风雨操场。当时汤山小学的办学条件在整个江宁县是首屈一指的。那时候,全区的很多中小学都派人来此参观学习。

2000年以后,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工作一再重视,改革更是大刀阔斧的进行,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了。2006年暑假,汤山小学再次迎来了巨大变化。学校新建了漂亮的围墙、大门,安排了校园保安,操场上铺设了塑胶跑道,两个篮球场成了师生们活动的乐园,中午学生们在学校食堂愉快地用餐,学生们上下学有校车接送。

时至今日,汤山小学不仅学校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但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各类专用教室一应齐全,更有名师专家“网”上讲课等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农村的孩子已经实现了从“想上学”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梦想。

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载着过去四十年的成就与荣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不动摇、不犹豫、不懈怠地向着新时代迈进。也是这一年,我光荣地退休了,离开工作了近四十年的三尺讲台。我打心底里要说的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真是越来越好。现在在汤山小学工作学习的师生是幸福的一代人,生在了这个幸福的时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早在明清之际,《朱舜水集》劝学篇中就提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的观点,表明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党更是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始终不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宗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更是字字鼓舞人心,句句值得期盼。

回首过去,四十年来,基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基层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频共振、同心共鸣。人们常说,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未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我们正奋力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时,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祖国的明天,还是教育的未来,都一定会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美好景象。

20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