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关工园地>> 阅读
沧桑巨变话教育 乡村建起大学园

发布时间:2024/11/6 9:59:07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35

沧桑巨变话教育  乡村建起大学园

张仁堂

铜山,这个距离南京中华门100多里的古镇,曾经是一个被人们戏称为“江宁西伯利亚”的偏远地方,上世纪70年代,用穷乡僻壤来描述这里,一点都不为过。那时的铜山,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物资极度匮乏,人们住草房、走土路,过着缺衣少食的穷困生活。自从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雨露滋养,40年阳光抚育,40年高歌猛进和沧桑巨变,今天的铜山,不但发展成为交通便捷、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集镇,而且,还先后迎来了两所大学、一所中专落户,美丽整洁的现代化校园、朝气蓬勃的大中专学生为这里的发展添加了新的风采,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的一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就坐落在我世居的村子下浣溪村东,离我家也就区区数百米的距离,每逢节假日的早晨和晚上,去学校的操场上小跑,在校园的林荫下散步,成了村民,尤其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退休在家的老人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平时最爱去的是金城学院的图书馆,徜徉在书籍浩繁、墨香浓郁的知识海洋里,与莘莘学子一同看书、学习,往往使我这个一直与讲台和教鞭为伴,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近40年的退休老人感慨万千,作为土生土长的铜山本地人,我为家乡能有这样的高等学府,这样的美丽校园感到欣慰。

IMG_256

金城学院和铜山地铁站之间,有两排简易的平房,南北走向,中间是一个开阔的院落,这就是原先的浣溪小学,也是我曾经执教30多年的地方,现在经过修缮与装潢,已经成为一家村属建筑公司的仓储和办公场所。小学建于改革开放前夕,当时财力十分有限,校舍也比较简陋。起初屋顶铺的是稻草,下雨漏水是常事,很是困扰师生;教室地面是夯土的,外面更不用说,下雨天操场用不了,体育课都改成了自习或干脆取消;课间学生上厕所,也要走一大段泥泞路,人人裤腿上都沾满了泥水,因脚下湿滑摔倒,弄得一身泥浆的,也时有发生;即使晴天也不消停,由于校学校四周都是农田和桑园,麻雀奇多,它们不但占据了屋檐,还入侵到室内天棚,在里面做巢、下蛋、抚弄后代,排泄的粪便弄得满课桌、满课凳都是,学生一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废纸擦拭桌子和板凳,没少遭罪。那些年,没有人能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沧桑巨变。曾经的浣溪小学,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铜山的发展,见证了家乡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发达的美丽嬗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无论是铜山陆续拥有的第一条柏油大道、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轻轨和第一个地铁站,还是先后建起的2所大学、1所中专,都围绕在这所早已另作他用的低矮的旧校园周边,其中,我常去锻炼和看书的金城学院与其仅一墙之隔。我想,如果真的有灵性,这旧貌换新颜的老校园、老校舍,一定像我一样,内心会油然生出无限的感慨,同时也会充满无比的兴奋和自豪。一个偏僻的山乡,一个落后的农村,如今却成了一处高楼林立,师生云集的高校集中区。昔日的矮山岗、灌木林、旱地、水塘,摇身一变,成了平坦的操场、幽静的小路,成了大学的教学区、学生的生活区。世代居住生活在附近村子里的人们,也早已走出土地,放下农具,成了校园里服务师生的员工,拿着工资,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如果不是党的英名领导,不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些如梦幻般美好的一切,不知道离我们还要有多远,多久。又是一个周日清晨,一大早,我就习惯性地往村子对面的大学图书馆走去,在那里,度过一周最美好的一天。图书馆大厅值班员都是我的学生,都是在大学边上的浣溪小学念的书。有时,我们也会一起回忆当年在小学时的那段时光,下雨天某某同学摔得满身是泥,课堂上麻雀屎落到某某同学的头顶,每每谈及于此,感叹之余,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会心的一笑。这笑容,既是对往日的无奈,也是对今天的满足。

置身这美丽的校园,看着学子们灿烂的笑脸,我想:明天,我的家乡铜山必将会更好,人们的生活必定会更美!

作者:铜山小学退休教师张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