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夕阳风采>> 阅读
从穿着变化看改革开放的成果

发布时间:2018/11/20 9:43:13作者:退教协 浏览量:453

清水亭学校退休教师  夏贤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衣着也一天天发生变化,我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这一变化的过程。

上高中时,历史老师上白色的寸衫,下穿蓝色的裤子,寸衫塞在裤子里扎上一根皮带精神十足的走进课堂。我眼前一亮,感觉历史老师十分帅气。看看自己和同学们的衣服,颜色单调,清一色的灰、兰黄;式样单一,质地脆弱,有的还打着补丁,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卑与无奈。因为那个时候,物资紧缺,做衣服用的布料都要凭票供应,而发给每个人的“补票”十分有限,所有每件衣服都来之不易。长期在这种环境生存的父母们,不会轻易的扔掉一件旧衣服。那时人们穿着的理念是:新三年,就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不能穿,也会浆洗干净,将面积大一些、结实一些布块作为补丁收留起来日后他用。那些最差的布料也不会扔掉,而是用浆糊将其裱为一体,作为鞋底的材料。

我幸运的是家中的唯一女孩,不受“新老大,旧老二”的约束,穿的比同年人要好一些。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妈妈买回来一块布料,要给我做一件当时流行的列宁装的大衣。这时布料的颜色花式也多了一些,粉红色的底色上印着许多小白点。经裁缝师傅的精心裁剪与缝制,一件双排扣,大翻领的大衣出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妈妈要我过年才能穿,但是心里总是甜甜的,充满着希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去了一趟上海的亲戚家,亲戚给我买了“的确良”的寸衫。奶奶给买了一双袜子,由于都是新型材料,十分耐穿,打补丁的时代渐渐远去。我时常穿着这些衣服袜子,在大家面前显摆兜风,引得大家一片羡慕。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时代一天天改变。人们的衣着也不断随着经济的好转而演变着。用“布票”的年代早已成了历史。人们不仅突破了经济和计划的限制,添置衣服渐渐的随心所欲起来。服装的颜色绚丽多彩,式样千变万化,种类也繁多丰富。正装、晚装、休闲装、运动装、家居服等等,应有尽有。很多人都在为换季清理衣柜而烦恼。过去是“一衣多季”,现在是“一季多衣”。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汇,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回忆她们时,除了苦涩、辛酸。还有亲切和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