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战精神 勇担复兴重任
发布时间:2025/4/30 10:09:56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253
传承抗战精神 勇担复兴重任
南京市天印高中关工委 孙学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知道,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载岁月悠悠,那些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的血色印记,依旧炽热如初,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让我们对那些为和平付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充满感激。回望历史,我们的祖国在焦土与废墟中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今天我们齐聚在一起,先听我讲一段八十五年前发生在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的抗战故事——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中国守军虽明知敌众我寡,仍誓死抵抗。
在雨花台阵地,第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率部死守。面对日军猛攻,他们弹尽粮绝,高致嵩的耳朵被日军咬掉一只,鲜血直流,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他下令士兵将所有手榴弹的导火索连在一起,待日军冲上阵地时,一声巨响,全旅官兵与敌同归于尽。 光华门之战同样惨烈。日军一度攻入城门,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259旅拼死反击。旅长易安华身中三弹仍不下火线,高喊:“我们是堂堂中国军人,绝不偷生!”最终,他率部全歼入城日军,自己却壮烈牺牲。
12月12日,南京虽陷,但中国军人的血性未灭。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在长江边组织撤退时,被日军机枪扫射,半渡而亡,临终前仍高呼:“杀敌报国”!这场战役,8万守军血战10天,战死40%,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烽火岁月铸信仰,抗战精神明方向
同学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走过了80个春秋。从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壮丽史诗。南京保卫战,誓与山河共存亡,彰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展现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台儿庄战役,血肉铸就钢铁防线,诠释血战到底的顽强意志;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破囚笼,迸发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衡阳保卫战,孤城死守47天",锻造寸土不让的忠诚信念。这都是抗战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所在,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不畏强暴、英勇抗争、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展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敢于牺牲、血战到底的英雄气魄,以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这种精神凝聚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贯穿于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成为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精神旗帜,并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持续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追求和平与民族复兴。
二、百年变局砺担当 复兴伟业抗肩上
同学们,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2018年4月,美国公布首份加税清单,对约500亿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到现在特朗普2.0时代的继续加剧。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想象一下,曾经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正在像拼图一样重组:中国、印度等新兴力量崛起,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让科技竞争“换了赛道”,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更让全球命运紧紧相连。你们刷短视频时看到的AI绘画、无人驾驶,背后正是这场变革的浪潮!而中国从5G领先到“太空建站”,从“一带一路”合作到应对气候行动,正成为规则的重塑者。你们不仅是见证者,更将是“解题人”——未来的国际谈判桌、科技实验室、生态保护一线,需要你们用知识、创新和担当去回答时代的考题。希望大家以青春为笔,在这场大变局中写下属于中国新一代的答案!
这一变局充满不确定性,既孕育新机遇,也考验各国应对智慧。新时代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1.从现实国情看,弘扬抗战精神,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日益增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我们像抗战先烈一样团结一心,以坚定的信念抵御外部打压,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当年,北平学生高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掀起“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中,29军将士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血书明志,用大刀与日军搏杀。今日面对西方技术封锁,华为员工集体学习“上甘岭精神”,在芯片领域绝地反击——爱国从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2.从民族复兴看,弘扬抗战精神,是凝聚奋进力量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鼓舞我们在科技封锁、经济围堵等挑战面前不屈不挠,以顽强拼搏的意志突破“卡脖子”困境,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稳步前行。当年,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用血肉之躯筑起“东方凡尔登”;今日中国航天团队继承“两弹一星”精神,面对美国“沃尔夫条款”封锁,自主建成“天宫”空间站——从“大刀对机枪”到“北斗破GPS”,血性始终是民族崛起的脊梁。
3.从世界局势看:弘扬抗战精神,是捍卫和平正义的庄严宣示。
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全球稳定,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警醒我们坚决反对侵略与压迫,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世界。当年, 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跳崖明志;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草根棉絮仍战斗至死。正如中国在联合国坚定反对伊拉克战争、俄乌冲突中呼吁政治解决,历史告诉我们:对强权的妥协换不来和平,唯有抗争才能赢得尊严。
4.从我们自身看:弘扬抗战精神,是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
青年一代肩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筑牢信仰之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指引学生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迎难而上,以先辈的奋斗精神为榜样,刻苦学习、锤炼本领,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3500公里迁校昆明,在日军轰炸中坚持“弦歌不辍”;数学家华罗庚在防空洞演算公式,写出《堆垒素数论》。今天的学子更应像“北斗女神”徐颖那样,28岁参与北斗研发,用青春破解卫星导航密码——知识战场上同样需要“持久战”的毅力。
烽火淬炼精神,硝烟铸就脊梁。抗战精神始终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火炬!
三、青春赛道绽光芒,不辱使命写华章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抗战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参观纪念馆等多种方式,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和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同时,我们还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用热血捍卫家国。今天,我们虽无需直面烽火,但仍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点滴做起。比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关心社会公益;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在校园生活中团结互助,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爱国不是空谈,而是融入日常的担当。
2. 立报国志、践爱国行,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的志向,抗战中西南联大学子在炮火中坚持求学,彰显了知识报国的信念。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关注国家科技短板,立志攻克“卡脖子”技术;参与国防教育,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在涉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3. 刻苦学习、炼就报国本领,锤炼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抗战中,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如“两弹一星”元勋们归国奉献。今天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较量,我们必须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深耕学业。比如,拒绝“躺平”,制定科学学习计划;主动参与科创竞赛,像北斗团队一样突破技术壁垒;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以“黄大年式”的拼搏精神攀登知识高峰。
4. 分辨是非、抵抗诱惑,坚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抗战精神启示我们保持清醒。例如,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坚决驳斥抹黑英雄的言论;远离“享乐主义”陷阱,避免沉迷短视频和游戏;在物质诱惑前保持定力,像“敦煌女儿”樊锦诗一样坚守初心。真正的青春,在于在诱惑中守住方向。
5. 树立正确高考观,增强耐挫能力,赓续抗战精神的奋斗基因。
高考如“青春战场”,需以抗战精神攻坚克难。数学家华罗庚在贫病中自学成才,抗战精神教会我们:成功不在分数高低,而在永不言弃。若考试失利,可学习“南仁东精神”,在复读或新赛道中奋起;若压力过大,不妨想想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用温暖互助化解焦虑。人生是长跑,抗挫力才是制胜关键。
青春因奋斗而璀璨!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炬,在求学路上敢闯敢拼,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让青春在复兴征程中绽放光芒!
希望你们既有“黄河在咆哮”的豪情壮志,去追寻那些伟大的梦想;又有“延河叮咚响”的细腻情怀,去关爱身边的人和事;既保持“风在吼,马在叫”的锐气和冲劲,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又修炼“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定力和坚韧,坚守信念、不改初心;既传承“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血性和勇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掌握新时代的智慧和本领,用科技创新和自强不息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让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2025年4月29日